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你眼中的心理学,你心里的幸福感

2014-06-21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不懂心理学的同学经常问我,老师你来看看我在想什么;学心理学的同学经常问我,老师什么时候教我催眠。其实心理学是服务于人的健康的,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唯心的。”近日,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傅宏教授为南农学子带来了心理学专题讲座。傅宏说,幸福并不是始终的,即使相同的处境不同的人感受也会不同,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并不是纯粹的客观现象。“你眼里的心理学,你心里的幸福感,”傅教授告诉我们,大学生活里如何收获幸福。

正确面对精神问题

    普遍来讲,中国人在潜意识里对精神问题有着一定的排斥。傅教授说:“我曾经做过一项研究,是调查中国人为什么不愿意面对精神问题,研究发现,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属性——爱面子。但是,中国人的精神问题大都转移为躯体障碍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身体不适症**部分都是精神问题的表现。比如大家在高考的时候是不是有因为紧张而腹痛,更有甚者还导致了暂时的瘫痪。这些都是具体的表现。”

    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精神问题就是心境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郁闷,这也是导致近年来自杀人群增多的原因,中国的自杀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2倍,成为15到35岁死亡的首要因素。“情绪也是一个刽子手,表现上看是自己伤害自己,实际上背后的驱动是坏的情绪。”傅教授这样解释。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有精神问题呢?心理学上的判断方法是,与大多数人的状态相似即为正常。傅宏教授认为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正确地面对精神问题。

创伤过后,面对生活才是强者

    作为国际跨文化心理协会会员,傅宏教授告诉大家:“人是有欲望的动物,欲望并不是罪恶的本源,由欲望带来困扰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创伤由欲望而生,但创伤过后,面对生活才是强者。自然界也在不断筛选,没有办法面对创伤的人,将会被自然淘汰。”创伤应急干预调查结果表明,人在经历了比如地震、车祸等重大灾难之后能够自愈的人占90%以上,也就是说创伤会教会我们成长,并不会彻底击溃我们。

    身体和心情互相影响,在健康上相互制约,两者不是独立的概念,而是基于肉体和社会关系的概念。人情绪长期恶劣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作,所以保持心情愉悦,积极面对生活才是生活的强者。

改变自我  调整自我

    青春岁月里,没有一段路无荆棘。经历过最深的苦难,才能遇见最美的风景。学会适当改变自己是可行的。只有不断改变自己才会更加适应社会,才能收获更多。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傅教授给出三个忠告:第一、学会关爱别人,第二、替别人着想,第三、欣赏别人,为别人提供帮助。当然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关于如何自我调整,傅教授也给了一些可行的小贴士:睡个午觉,找机会让自己大笑一下,日常生活中面带微笑,投入于看书、体育运动等其他爱好之中。改变自我,调整自我,收获青春里最真实的幸福。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下来,傅宏教授的风趣幽默深入人心,他的谆谆教诲令人深省。正确看待精神问题,走出创伤,改变自我,做真正的强者,傅教授教会我们的或许比他言语说的更多。

审核:

校对:

编辑:谷雨 丁晓蕾

阅读次数:43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