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第八届建设与发展论坛

2016-07-06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刘国瑜  图片:

    7月4-5日,学校举办第八届建设与发展论坛。校党委书记左惟,校长周光宏,校党委副书记盛邦跃、王春春,副校长徐翔、胡锋、戴建君、丁艳锋、董维春,校长助理刘营军、陈发棣,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甫宁教授,全体中层正职,研究生院、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党政副职,工学院院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出席论坛。论坛的主题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周光宏主持论坛。 


    周光宏指出,本次论坛是在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及完成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材料提交工作之后、学校进入“十三五”开局期和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对于加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他要求大家围绕2020年初步建成********、2030年进入世界大学五百强的发展目标,认真研讨学校未来的建设思路与改革发展措施,通过论坛凝聚智慧、形成共识、启迪未来。他从学校发展愿景、人才培养的使命、未来的学科群布局、校区与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作了引导性发言。他希望大家要不忘初衷、继续前进,要增强自信、鼓足干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罗英姿作题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认识与思考”的报告,报告简要介绍了“双一流”建设方案出台的背景和建设方案的要点,通报了“双一流”建设的最新进展,并结合世界一流学科的特征,阐述了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总体规划与策略。

    陈发棣作题为“我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浅析”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学校第四轮学科迎评工作,总结了第三轮学科评估以来我校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对我校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与重点任务进行了深入分析。 

 

 

    董维春作题为“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基于三步走战略的学科与人才关系”的报告,他深入阐述了三步走战略的学科群相、一流学科依赖一流人才、制度创新助推学科发展等问题。

    丁艳锋作题为“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报告,他从何为学科、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世界一流”差距在哪、怎样缩小差距四个方面作了深刻阐述。

    胡锋作题为“融入‘双一流’建设,推动本科教育转型发展——对本科教育与学科建设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他阐述了学科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的关系,提出了本科教育与学科建设融合发展的基本策略以及如何集成和增创学科优势、培养卓越人才的主要措施。 

 

    交流发言阶段,朱艳、王源超、朱晶、刘红林、周继勇、章维华、汪小旵分别代表各自所在学科及学院作了交流发言。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刘志民就国际化视野下的一流学科建设进行了发言。 

    自由讨论阶段,盖钧镒就学校如何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作了前瞻性思考和交流。他特别提出,要聚焦农业大学未来应该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南农在未来国家发展中能起到什么作用等问题展开调研与思考;钟甫宁就如何做好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协调好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以及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提出了相应建议;戴建君介绍了近年来我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情况,并结合学校实际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学科建设经费的筹措及使用等提出了一些建议。


    左惟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论坛的召开从宏观上契合了国家“双一流”建设,微观上支撑了学校********建设,是学校各单位、各学科对准备第四轮学科评估参评材料过程的梳理与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形势的分析与思考。他认为,本次发展论坛形成的共识必将对学校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学校在国内高校发展中的争先进位、破解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瓶颈、解决学校内部制约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学科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评估指标,通过科学借鉴,进而发现问题、找准差距。他要求各单位、各学科要科学运用本次论坛的共识和成果,协同推进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同步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学科调整与规划的顶层设计;要将深入推进国际化进程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选择;要不断加快学校综合改革推进进程等。

    左惟强调,要切实发挥学校学术、管理骨干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具备“大理想、大视野、大胸怀、大智慧”等四大素质为基本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与水平。他希望各单位、各学科深入思考农业大学未来发展定位,拥有放眼全国、胸怀世界的大视野,将工作放到全球农业、********的背景下审视,并拥有容人、容事的大胸怀,站在学校发展的全局考虑个人、单位的利益与得失,拥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大智慧,着力破解发展难题,解决好实际困难和问题。

    最后,左惟希望全体教师骨干与师生员工能够为身处南农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感到骄傲和自豪,同心协力、共同担当,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审核:

校对:

编辑:王梦璐 石松

阅读次数:3339

(0)